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湖南 > 文体
再次无缘茅盾奖,文学湘军青黄不接或是主因
潇湘眼杰 2023-11-29 08:38:31 阅读:2761 来源:潇湘眼/赖诗妮
提要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有人坚信,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也有人断言,曾经在全国文坛驰骋称雄的“文学湘军”,如今已沉寂没落,风光不再。
自首届茅盾奖大放异彩,此后湘军在茅盾奖上的角逐,就跟村上春树陪跑诺奖一样,有实力也有得奖运,但就在这最高奖上差了一口气。
11月19日晚,“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在茅盾的故乡浙江乌镇举办。
获奖作品的作者与编辑共同接受荣誉,图源于中国作家网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每四年评选一次,从1982年评选至今,已经过去40年,每一部获奖作品几乎都代表了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水准。
因为茅盾奖创立的初心,茅盾的名气,也因为茅盾奖筛选的严苛,国内每位作家几乎都以获得茅盾奖为荣。而每届评选之后,获奖作品都能“卖断货”,也证明了大众对“茅奖”的认可。
本届茅盾奖,《雪山大地》(杨志军)、《宝水》(乔叶)、《本巴》(刘亮程)、《千里江山图》(孙甘露)、《回响》(东西)5部作品从238部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在茅盾的故乡向偶像致敬,收获掌声与欢呼。
本届茅盾奖5位获奖作家,图源于现代快报
只是,遗憾的是,“文学湘军”又一次颗粒无收。
湖南入围茅盾奖的5部作品《家山》《戴花》《柏拉图的春天》《如何是好》《坪上村传》全部折戟。
如果只是一次失利,倒也没必要叹息。但湖南在茅盾奖上的结缘是一条抛物线——出道即巅峰,此后一路陪跑40年——怎么能不让人叹息。
1982年首届茅盾奖,湖南是最大赢家。
6部获奖作品《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东方》(魏巍)、《将军吟》(莫应丰)、《李自成》(姚雪垠)、《芙蓉镇》(古华)、《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
有两部来自于湖南。分别是莫应丰的《将军吟》和古华的《芙蓉镇》。其中,因《芙蓉镇》改编出来的同名电影,也收获无数专业奖项,包括金鸡、百花最佳故事片奖。偏居湘西一隅的芙蓉镇也成为文化旅游景区,吸引游客无数。
电影《芙蓉镇》,图源于百度百科
第一届茅盾奖即收获大丰收,助力“文学湘军”在中国文坛声誉鹊起,让人无限希冀,有实力写下“半部近代史"的湖南人,能在茅盾奖上持续书写湘军传奇。
但可惜的是,从那以后,“文学湘军”与茅盾奖频频擦肩而过。
(开国上将萧克曾凭《浴血罗霄》获得过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但荣誉奖跟文学奖有些许区分,这里不做讨论。)
最有希望的2015年,第九届茅盾奖,一共252部作品参评,湖南作家阎真的《活着之上》一路过关斩将,冲进10强。只可惜,这届茅盾奖只评选出5部作品获奖,《活着之上》排名第6,遗憾落选。
阎真的《活着之上》曾获首届路遥文学奖,图源于三湘都市报
为何“文学湘军”在茅盾奖上屡屡抱憾?
总结茅盾文学奖评委的观点,一共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部分湖南作家的创作重心,跟茅盾奖的评选标准不太吻合。
茅盾奖的评选标准强调宏大叙事,侧重于作品对国家、民族、时代的重大变革和进程的反映。
首届获奖的《芙蓉镇》和《将军吟》都是结合历史机遇、拨乱反正所触发的社会呼号的时代产物,有文学魅力也有时代底蕴。
近年来湖南较有成就的作家,创作更多侧重个人感受,如残雪、蔡测海等作家的作品,两端的不匹配,一定程度上降低茅盾奖获奖率。
诺奖热门候选人残雪,图源于潇湘晨报
二是湖南文学队伍青黄不接明显。
曾参与两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工作的评委王春林说过:“茅奖专注于文学创作本身,摒弃功利化的写作,它鼓励那些长久地追求文学品质的作家,那些把文学当成生命的人。”
但从80年代后期开始,湖南文学队伍受商业大潮的冲击和各种外部影响,很多作家开始下海经商,文学不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
韩少功、蒋子丹等实力派作家出走,前者曾获得鲁迅文学奖,后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加速“文学湘军”的人才凋零。
“寻根派”代表人物韩少功,图源于汨罗融媒体
以及不可抗的因素如莫应丰51岁英年早逝,叶蔚林病逝海南,对湖南文学队伍冲击茅盾奖都是大损失。
老一代“文学湘军”过去了当打之年,新生代的名气不显,青黄不接的人才困境外显在湘军角逐茅盾奖的征程上,便是抱憾40年,大众都要为湘军心急。
虽然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任何文艺类奖项的评选结果,都是众多评委审美观念博弈、共识平衡、求取公约数的选择,或也受到其他非审美因素的影响。
但经典的作品多多少少都需要官方+民间的双重认可。
期待“文学湘军”人才队伍繁茂,有更好的得奖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