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湖南 > 财经
去醴陵,捡的不是陶瓷,是一种生活!
潇湘眼杰 2023-10-31 08:52:08 阅读:2790 来源:潇湘眼/赖诗妮
提要这辈子总要去醴陵捡一次陶瓷吧。
如果说,一个产业能支撑一座城市2000年经久不衰,在湖南可能唯有醴陵。
自东汉来,醴陵窑火与泥共舞,锻造了这一产业——陶瓷。到今日,陶瓷与烟花、小炒并称为醴陵三宝。百年前,醴陵的釉下五彩瓷甫一出世,就因“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让世界惊鸿一瞥,为醴陵赢得“瓷都”之誉;
尔后,集全国之力烧制的“毛瓷”,是当代中国瓷器的巅峰之作,又为其博得“红官窑”之名。
1958年醴陵为毛主席试制的胜利杯,图源于湖南日报
醴陵这座城市,从来都是与陶瓷共生共荣。
这里2156.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陶瓷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多达1500多家,每寸土地似乎都散发着陶瓷的气息;
106万的人口内,直接从事陶瓷产业的有将近20万人,每个家庭几乎都与陶瓷相关。
瓷业兴,则醴陵盛。
近来,“去醴陵捡瓷器”在社交媒体上的爆红又佐证了这点。
“这辈子总要去醴陵捡一次陶瓷吧。”
琳琅满目瓷器,图源于醴陵发布
随着去醴陵捡瓷被列入许多人的“人生清单”,醴陵这座低调已久的千年瓷都,迎来了史上最大客流量。
每到周末,醴陵几乎每家瓷厂,平均每天都有两、三千人来捡瓷,80%还是外地人。湘A、粤B、赣J等车牌的车停满瓷厂空地处,已成常态。
有情侣开着法拉利,从北京跑到醴陵,16个半小时的车程,只是为了来翻一下废瓷堆,捡了十几件瓷器后就心满意足,大手一挥订购了200个陶瓷用品;
还有无数大学生“特种兵”组团来到醴陵进货,主打一个快准狠,数家企业的多年库存不到一礼拜就被扫荡清仓,硬生生把醴陵逛成了线下拼多多。
捡瓷人络绎不绝,图源于醴陵发布
就这样,以一个“捡”字,国瓷走入了寻常百姓家,醴陵成为了旅游目的地。
可在醴陵捡瓷火爆之初,还有醴陵本地人不理解——
被拾捡的瓷器多属于微瑕品,因不符合生产线上的高标准,才流落至废瓷堆,怎么会有人千里迢迢跑来捡?
“我们主打的就是一个开心。”这些捡瓷人毫不犹豫地回答。
可能瓷器的确有些小瑕疵,或上色不均,或器身有裂纹,但这也恰巧成就了瓷器的独一无二。
捡瓷人来到醴陵,并非都是为了瓷器的价值,而是特地来感受一分钱能掰成两分花的快乐。
在这里,既能直奔陶瓷货源地,杜绝一切中间商赚差价的可能性,又有旅游实感,尝小炒、赏烟花,逛渌江书院,吃喝玩乐购一个不落,岂不美哉!
不止于“捡”,一种瓷旅融合的美好生活,图源于醴陵发布
即便游客不想花钱购买,这里也有免费的瓷器可供拾捡,只是要拼手速了。
总之,没有一个人能空着手走出醴陵。
这里的瓷器被带回家后可使用、收藏、送礼,从前留着无用、弃之可惜的遗憾,逐渐被人们手心的温度所弥补。
瓷器们,拥有了第二次生命。
连带着醴陵这座城市和陶瓷产业,一同焕发出崭新的生机——
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恰逢2023醴陵瓷博会举办,109.58万游客奔赴醴陵。
他们手握醴陵政府贴心绘制的捡瓷地图,在嘉树镇、孙家湾镇、仙岳山街道内的瓷厂尽情淘宝,不花大钱就能拉回家一麻袋的瓷器。
“来醴陵捡瓷器”地图,图源于醴陵融媒
顺道徜徉醴陵瓷业的发祥地——沩山村、中国陶瓷谷、醴陵陶瓷博物馆等地,领略醴陵瓷强劲的生命力。
每地人数之多,让醴陵本地人都难忍感慨:真是人山高过仙岳山,人海漫过渌江水。
持续火爆的“捡瓷”,人流如潮的瓷博会,让醴陵市委书记王利波对本地陶瓷产业生出无限期许。
他表示,“要用3-5年左右时间,打造国家级千亿先进陶瓷产业集群,以一地一域精彩为全局全域添彩。”
在潇湘眼看来,这话很具说服力。
因为,代代醴陵人被千年窑火淬炼而成的品格,就是底气。
清政府官员熊希龄秉持“立学堂而育人才,设公司而成实业”理念,在醴陵设立湖南瓷业学堂、开办湖南瓷业公司,方有釉下五彩瓷的面世;
乐此不疲的“捡瓷人”,图源于醴陵发布
醴陵陶画合作社负责人林家湖,三顾茅庐邀请原湖南瓷业学堂的陶瓷艺人吴寿祺出山,方使濒临失传的釉下五彩瓷工艺得以恢复;
被誉为醴陵瓷业“黄埔军校”的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兼收并蓄、广纳英才,培养出邓文科、陈扬龙等25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90多名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方让曾经的“釉下五彩”创新成为“万紫千红”。
几度浮沉的醴陵瓷,总能跃升中国陶瓷的审美想象。
其背后正是勤劳苦干的醴陵人以汗水为墨,以坚守为笔,添就醴陵瓷上耀眼的釉光,写就醴陵城恢弘的制瓷史。
更因为,回看株洲70多年的建市史,堪称一部浓缩版的新中国制造业史。
70年时间,株洲先后诞生中国工业史上290多项第一,包括中国第一辆电力机车、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块硬质合金等;崛起轨道交通、航空动力、硬质合金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布局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7个工业门类……
株洲在工业制造上的实力,毋庸置疑的强劲。
淘到心仪宝贝,图源于醴陵发布
因而,背靠“株洲制造”,千年瓷都剑指千亿瓷业,也并非难事。
一方面,醴陵陶瓷产业正从工匠手造向智能化、数字化迈进——
尽管今时不同往日,但工匠手造的耗时仍可参考《天工开物》,“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从瓷石、瓷土到烧制成器,足有七十二道工序。
而如今1台智能生产设备高速运转1小时,便可生产至少600件产品。
因此企业要想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转型升级成为必然。
过去3年,醴陵有近百家陶瓷生产企业累计投入近4亿元,引进安装近1100台(套)智能化生产装备进行升级改造,智能化替代率已超过70%,在全国陶瓷主产区位居前列。
工人在智能生产线作业,图源于湖南日报
另一方面,醴陵陶瓷产业超前布局,瞄准高端,以科技赋能产品——
有一种陶瓷新材料不同于传统陶瓷的坚硬但易碎,它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具备光电、声学、磁性、透光等方面特殊性能,被称为“先进陶瓷”。
这种陶瓷“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生物医疗、半导体、芯片封装等高科技领域,是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潜力所在、关键所在。
目前,醴陵市级以上陶瓷创新中心26个,可助推陶瓷产业提升“含金量”,拿下全球高科技领域的“兵家必争之地”;陶瓷新材料企业37家,企业产品已成功打入海外市场,可角逐全球市场规模近万亿元级的先进陶瓷新蓝海。
走进北京大学,亮相杭州亚运会,远销美欧、日韩、非洲等150余个国家和地区,醴陵瓷的足迹遍布世界。
锚定“世界瓷器之都”的目标,醴陵这座湘东小城,正书写着更多china(瓷器)“made in China”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