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三线城市株洲,制造业为何如此强劲?
奔跑的小马 2023-03-12 12:12:44 阅读:3089 来源:决策杂志 姚思玲
提要连续三年上榜中国人才吸引力百强城市。
与省会长沙平分秋色!
在工信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湖南共有4个产业集群入围,长沙和株洲各有2个。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成为讨论的重点议题之一。在制造业已成为区域经济竞争的压舱石、定盘星的背景下,人们不禁感叹,株洲作为一个中部三线城市,制造业为何如此强劲?
湖南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的“半壁江山”,为什么是株洲?
湖南株洲城市风光
“地上跑的与天上飞的”
3616.81亿元、13966.11亿元,这是2022年株洲与长沙的GDP数据,株洲只到省会长沙的零头。
在湖南省,株洲的经济总量排名第5,位于长沙、岳阳、常德、衡阳之后,处于湖南省第三梯队;在全国经济百强城市中,株洲经济总量排名第89位。
就是这样一个中部三线城市,产业集群却能够与省会长沙比肩。
在4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名单中,株洲入围的是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和中小航空发动机集群。
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品
株洲轨道交通装备集群是全球最大轨道交通装备研制基地、全国最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产业集群规模超1400亿元,集聚了上下游企业近400家,产业集聚度全球第一;产品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力机车全球市场占有率27%,居全球第一。
轨道交通装备已成为株洲的“产业新地标”,湘江之畔崛起“轨道智谷”。
株洲造轻型飞机
一同入选的株洲中小航空发动机集群,是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的诞生地,是全国最大的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制和生产基地、全国唯一的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首批湖南唯一的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构建了国内最完整的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发设计、试验验证和生产制造体系,聚集了中国航发动力机械研究所、中国航发南方公司、山河科技、南方宇航等一批骨干企业。
目前,株洲生产的中小航空发动机、轻型运动飞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90%、75%。
不止如此,作为国家“稀有金属材料基地”、亚洲最大的硬质合金生产基地,株洲拥有先进硬质材料生产企业240家、占全国的34.6%,2021年实现产值385亿元、占全国的42.1%,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先进硬质材料产业集群。
2022年9月,株洲先进硬质材料产业集群与株洲先进陶瓷产业集群、株洲芦淞区服饰特色产业集群、株洲现代高分子材料特色产业集群等4个产业集群,一道跻身湖南省首批省级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综合来看,处于湖南省经济总量第三梯队的株洲,国家级、省级产业集群数量却稳居全省第一。
毫无疑问,株洲是制造业“战场”上的一员猛将。在这个“战场”上,株洲有什么样的打法与战法?
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工人在进行电机定子嵌线
“两个第一”的背后
众所周知,湖南株洲是新中国确定的“八个新建重点工业城市之一”,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兴,株洲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工业发展史。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就诞生了株冶、331、株洲车辆厂、南车(中车)、株化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已创造新中国工业史上340多项第一,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骄子”。
株洲在老工业城市的基础上,又追随产业进化的浪潮,为“株洲制造”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一方面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株洲建立了以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三大优势产业为核心,以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高分子新材料为重点,以升级陶瓷、服饰等一批传统产业和培育功率半导体、北斗应用等一批新兴未来产业为支撑的“3+3+2”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产业集群梯度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株洲制造业的发展能级和水平。
目前,株洲“3+3+2”产业体系有上中下游企业4351家,从业人员达56.12万人,2021年集群规模达5300多亿元,同比增长12.5%。
另一方面是建立“小巨人”企业库。在“3+3+2”产业体系的基础上,株洲筛选出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500家左右中小企业入库,建立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开展重点培育;建立国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建立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上市公司培育库,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推动企业在境内外证券交易市场上市融资。
目前,株洲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8家,位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在比国家级“小巨人”更稀有的重点“小巨人”名单中,株洲上榜25家。按照每千亿GDP对应的重点“小巨人”数量计算,株洲的重点“小巨人”企业单位密度高居全国第一。
位于株洲高新区的动力谷大厦
“杀手锏”
对于株洲的制造业优势,曾有一句很形象的话:“在株洲,喝一盏茶的工夫,可以把制造一台机车的上万个零件,在方圆5公里范围内集齐。”
但老工业城市有很多,并不是每一个都能蝶变成制造名城,株洲蜕变的关键法宝是什么?
答案是创新,这是株洲的“杀手锏”!
首先是“真金白银”的投入。株洲围绕“聚焦、裂变、创新、品牌、升级”工作方针,逐步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协同发力”的投入机制,推动R&D投入迅速攀升。
根据2022年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株洲全社会R&D投入总量达到103.14亿元,创历史新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02%,连续四年排名湖南省第一,是湖南省唯一超过3%的城市,高于全国的2.44%、全省的2.23%,科技创新对株洲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达65%。
株洲还率先在湖南省推行“科技创新券”制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补贴、众创空间运营补贴、创新创业导师补贴等扶持政策;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中国动力谷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银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开通湖南省第一家市州股权交易分所。
其次是发挥“厂所协同”优势。株洲编制产业链技术创新路线图、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清单,引导集群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所,组建创新平台,开展集中攻关。
2020年11月,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在株洲揭牌,这是中国第10家、湖南省及轨道交通行业首家、也是全国唯一一个非省会城市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从提供产品到制定标准,从株洲走出来的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
目前,株洲拥有各类创新平台625家,其中国家级52家,省级297家;株洲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已建成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等平台128家;中小航空发动机集群已建成直升机传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105家。
十年来,株洲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67件增长到25.09件,增长8倍;连续9次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成功获批“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综合科技创新能力稳居全省第二,2022年,位居国家创新型城市第28位、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第32位。
长株潭都市圈规划图
“组合拳”
从传统老工业城市向制造名城华丽蜕变,不仅仅要具备科技创新硬实力的赋能加持,更需要营商服务软环境的持续优化。
为此,株洲全市上下“火力全开”,大力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
2019年,株洲在湖南省率先试水,尝试推行政府采购合同线上融资模式,解决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行“领照即开业”改革,企业开办必需环节时间压缩到最快4小时内办结。
2021年,株洲开展“营商环境优化年”活动,成立了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围绕7大环境、27项任务、122条举措,营商环境优化工作开始成为各级各部门的“一把手工程”;围绕“一件事一次办”中的“难办”事项,10个县(市区)和39家市直部门“一把手”亲自走流程、坐窗口、抓整改。在2021年湖南省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中,株洲排名前列,受到湖南省政府真抓实干表扬激励。
截至2022年9月底,株洲已累计开展“走流程”行动669人次,体验768个事项的办事流程,查找问题359个,已解决问题308个,企业群众办事满意度达到99.99%。这一营商环境举措已在湖南全省复制推广。
在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方面,株洲又先后迭代升级了“新人才30条”政策,为人才引育提供更强力的政策引擎;出台“招商引资28条”,既奖增量,也奖存量。株洲还集合“链长办、产业协会、产业链联合党委、集群促进组织”四方力量,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产业发展营造最优环境。
2022年,株洲率先推行土地招商“五带”模式,新签约亿元及以上项目249个、总投资额843.2亿元,新增“三类500强”企业投资项目36个。并大力开展“市场主体培育年”活动,新增市场主体11万户,上市在审在辅企业8家,居湖南省第二。
2023年1月,株洲又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意见》,首次提出政企“早餐会”制度、民营企业“宁静日”和建立“高校、院所引才,企业用才,政府协调”的四方引才合作机制。
2018年以来,株洲已先后获评“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发展最成功的40个城市”“优化营商环境成效明显的市”,并连续三年上榜中国人才吸引力百强城市。
在人们的印象中,株洲是一座“实力大于名气”的城市,放在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崛起两个国家战略中来看,株洲虽然经济总量低于“长江四小龙”宜昌、岳阳、芜湖、九江,也低于同属中部的洛阳、襄阳,但株洲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打造更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形成了一套有特色、有效果的“株洲经验”。
这些对广大中西部城市制造业发展具有极强的参考借鉴意义,这就是株洲蝶变更大的价值!
作者系决策杂志特约撰稿人姚思玲
单位: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