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湖南 > 财经
站在长株潭都市圈高位,株洲可向常州看齐
潇湘眼杰 2022-12-09 15:43:30 阅读:3092 来源:潇湘眼原创/丁丁
提要都市圈建设卷起来吧。
2022年,或许是国内都市圈的竞争元年。
今年三个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西安都市圈、重庆都市圈接连获批,相继跻身国家级,截至到今年10月,国内已经有了34个大都市圈——这一数量,和国内的省级行政单位一样多。
不管大家承不承认,国内的都市圈时代是真的到来了。
都市成圈,顾名思义,N个城市要在产业上互助,经济上互动,人口上互相流动,其发展的最低标准就是1+1+1>3。
与之而来的城市竞争模式,也将从单打独斗式的“独美”模式,蜕变成团队作战。
团战,意味着各个城市不能仅仅满足于“独美”,还要充分发挥团队协同价值,产业上互补共振,实现城市强以及都市圈更强的两全境界。
长株潭都市圈,图源于官方
以长株潭都市圈为典型,作为中部六省中唯一一个国家级都市圈,长株潭的战略目标,无论是合体作战,还是个体奋战,都不能满足于领跑湖南省,而是站在中部崛起的高位上,对标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经济领先都市圈,向各自领域的经济强市看齐。
以当下都市圈的排名为参考,苏锡常或许是长株潭都市圈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冲刺目标。
而同样心怀“制造名城”梦想,株洲或许要跟常州市取取经。
1
对标苏锡常,是长株潭的使命
国内已经进入都市圈战斗模式,长株潭又是中部城市中第一个吃螃蟹的都市圈,未来该向何处去?
向苏锡常看齐,或许是长株潭这类起步型都市圈的长期目标。
相比起长株潭、南京、重庆、西安等国家级都市圈正处于发育状态,早早实践协同作战,并依托长三角势能起飞,领先一步打响都市圈效应的苏锡常,堪称国内二级城市圈中经济实力最强的都市圈。
根据今年10月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22》数据,国内都市圈发展潜力指数排行中,苏锡常都市圈仅次于上海、深圳、北京、广州,在全国都市圈中排行第五,长株潭位居第十。
苏锡常在江苏苏南地区,图源于官方
经济指标也是遥遥领先。去年苏锡常三市总GDP达到了4.6万亿,比目前长株潭都市圈近2万亿总GDP,多出了一倍有余。
这就意味着,对没有一线城市参与的都市圈来说,苏锡常是发展路上难以忽视的标杆。
在此基础上,株洲作为长株潭都市圈的核心分支,向苏锡常中的常州看齐,水到渠成。
尽管从表面上看,两地的差距实在遥远。去年常州的GDP是8807.6亿元,是株洲3420.3亿GDP的2.57倍。常州的常住人口有535万人,也是株洲388.3万常住人口的1.38倍。
但风物长宜放眼量,依托国家级都市圈的战略红利,长株潭三市作为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协同优势明显,长沙可以雄心壮志,目标直指5年GDP增长近0.7万亿,总GDP值超2万亿,与目前“苏锡常都市圈”的大哥苏州,齐齐站在2万亿梯队。
株洲以4千亿种子选手的起点,向8千亿持续奋进,既符合都市圈的时代进程,也符合株洲作为工业大市,迈向智造名城的发展要求。
更何况,权高责重。长株潭都市圈作为中部唯一的都市圈选手,有承担站在高位上的使命。
而放眼全湖南省,株洲是仅次于长沙的工业大市。
图源于人民日报,全球首列智轨列车在株洲上路
用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杨浩东的话说:“在株洲,喝一盏茶的工夫,可以把制造一台机车的上万个零件,在方圆5公里范围内集齐。”
目前,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株洲已经布局37个,株洲也是全湖南省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市州。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完成公示,长沙市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株洲市中小航空发动机2个集群成功在决赛中胜出。
自此,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湖南4个已有产业集群进入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产业集群数量仅次于江苏、广东省,与浙江并列全国第三。
其中,株洲轨道交通装备集群、中小航空发动机集群将作为世界级集群重点培育对象,全力迈向全球市场。
目前,株洲的轨道交通集群,规模超1400亿元,集聚上下游企业近400家,本地综合配套率超过80%,产品出口到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力机车全球市场占有率27%,位居全球第一,是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制基地,主导或参与制定了86项国际标准。
株洲的中小航空发动机集群,则囊括超100家包括直升机传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牵头或参与制定了近1600项国家和行业标准,中小航空发动机、轻型运动飞机国内市场有率分别达90%、75%。
根据今年11月下旬,工信部下属研究机构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百强榜》,株洲已经排到了第36位,距离排在16位的常州,还差20个位次。
根据株洲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株洲培育出29家国家级"小巨人",总数居于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1位。
换句话说,如果株洲没有雄厚的野心,长株潭都市圈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2
对标常州,株洲也在搏击国际化制造名城
株洲和常州都是国内知名的老牌工业城市,别看常州知名度不高,但在制造赛道,常州底气却是相当足。
上世纪80年代,常州就是国内公认的“工业明星”城市。
过去40年,常州不仅向全国市场递出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三大产业名片,还顺利从工业重镇转型成为“智造名城”。
典型如近年来最炙手可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常州顺利分羹之余,更以深厚的产业积累,跻身“全球动力电池中心”。
10年产业培养,目前常州市动力电池年产值占全国份额的三分之一,动力电池产能达85.5GWh,居全国首位;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五的企业,常州有四家,包括产业龙头“宁德时代”;
根据常州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常州已经是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板块中产业链条最长、覆盖领域最全的城市,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聚集产业链中游企业数量3440家,数量居全国首位,包括理想、北汽新能源、比亚迪等整车企业,在新能源车领域的独角兽积累仅次于北京、上海。
常州城区,图源于常州广播电视台
国内各大工业城市竞相追逐的“隐形冠军”,常州稳稳站在第一位。目前常州的专精特新系列“单项冠军”数量高达200多家,是全国地级市第一,中国工业大奖和工业强基工程项目都是全国地级市第一。
目前,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常州规模以上工业有33个,工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未来5年的目标,是实现工业规模总量突破两万亿元。
伴随常州领先一步实现工业重镇的智能化转型,并紧紧抓住经济富足、制造业繁荣、朝阳产业崛起的城市机遇,两年时间吸引超60万人入常。未来,常州还会锚定目标——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
强产业、强城市、强人口的正向循环发展逻辑,常州无疑给同样心怀“智造名城”梦想的株洲,打了一个清晰的样本。
见贤思齐,株洲未来该如何向常州看齐,并在强产业步伐中,刺激株洲过去10年几乎毫无波澜的人口曲线出现明显上扬,常住人口突破400万,将是未来5到10年的核心命题。
目前株洲已经有良好产业基础——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先进硬质材料等产业链稳扎稳打,电子信息、新能源、高分子新材料等朝阳产业正强势崛起。
典型如新能源领域,和常州一样,株洲同样积累了十年,成功引进北汽、立方新能源等企业,构建集研发设计、整车制造、配套生产、检验检测、市场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目前年产值突破300亿元,正着力打造亚洲最大新能源车与燃油车共线制造基地。
典型如面向数字经济时代,各个城市争先入局的北斗产业。依托湖南省比肩珠三角、长三角的北斗产业积累,以及首批国家智慧城市、5G试点城市的历史机遇,株洲顺势而为,全力将株洲经开区打造成国际北斗产业名城,目前已经吸引赛德雷特卫星工厂、株洲星际太空卫星科技项目、椭圆时空、中科北斗众创空间等企业纷纷落户。
今年10月,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明确表示,未来株洲会加快制造业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的深度融合,在有较好科技基础、符合未来发展方向、具有较强战略价值的前沿技术领域加大投入,"全力培育智造名城,让株洲先进制造业代表国家深度参与全球竞争。"
换言之,株洲制造业未来的星辰大海,同样是国际化“智造名城”。
在此目标指引下,株洲依托长株潭成为国家级都市圈的历史机遇,大可看齐常州、比肩常州,共同带领国内先进制造业走向全球舞台。
产业强推动城市强,城市强推动人才涌入。
参考常州的人口增长效果,株洲人口突破400万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