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财经 > 产业

互联网医院为何终归是泡沫?

潇湘眼洁 2021-09-08 13:21:39 阅读:4842 来源:潇湘眼原创 作者:杨冰洁 分享:

提要互联网医院的横空出世就是为了方便病人网上看病,打通了“远程问诊”的最后一公里。

互联网医院作为互联网与医疗健康产业的新型结合体,最近几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山门一开,蜂拥而至。

随着国家“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政策的出台,互联网医院这一位于互联网医疗产业链下游的新经济形态乘势发展,裂变多点开花。加之疫情期间线上问诊、物流到家、在线支付等服务缓解就医困难,加速培养患者互联网就医意识和习惯,互联网医院发展又增添了“人和”的优势。从2018年12月时的100多家到2021年6月时的1600多家,这是我国互联网医院两年多来成长的速度。简单来说,互联网医院的横空出世就是为了方便病人网上看病,简单的问题不需要到医院,在网上就能解决,可以说打通了“远程问诊”的最后一公里。

互联网医院入局者多,质量参差不齐

从新成立的互联网医院数量来看,2016-2018年每年新增互联网医院不超过100家。2019年以来,互联网医院建设呈现井喷式增长,2019年新增223家,2020年新增354家。2021年上半年新增互联网医院超500家。

入局互联网医院的主体究竟有哪些呢?前不久,由京东健康联合健康界共同发布的《2021互联网医生诊疗行为及幸福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公立医院正成为互联网医院建设主力军,占比近七成。其中,三级及以上医院,医生选择在互联网医疗平台线上执业的比例约为30%至40%。

此外,行业内针对医疗垂直领域的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集中分布在互联网巨头、险资、第三方创业者及部分医药企业,其中以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JDH、微医We Doctor、丁香医生、好大夫在线为主要代表。

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医院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乱象。当前互联网诊疗准入门槛、从业规范、监督管理等相关标准并没有建立,“机器人问诊”走过场:开处方时不进行身份证信息验证,平台无法确保进行实名制问诊……互联网诊疗的规范标准参差不齐,直接限制和影响了其服务范围的扩大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再者,互联网医院医生和药师分布不均,导致药品零售行业“挂证”乱象迭出:处方药不凭处方销售,处方用药不规范,甚至出现零售药店套保骗保等违规行为。

我们采访了两位曾接受过互联网医生诊疗的患者,从她们那得到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反馈。扶女士告诉我们,“她之前有在网上咨询过儿科医生关于孩子的一些健康问题,医生一上来只是自我介绍了半分钟,接着说了几句关心之类的话,实际回答患者提问的时间也就一分钟左右,一次问诊花费了59元。”而另一位曾女士跟我们说,“她之前有一位朋友在怀孕时检查发现腹中胎儿不太健康,为了再次确保医院检查的准确性,她咨询了丁香医生和好大夫在线上面的儿研所顶级专家,两位专家仅凭一张B超报告单图片,得出了和医院检查同样的结果,而且专家态度十分恭敬,人也很细心。”

可以看出,虽然互联网执业医生人数在逐渐增多,但是在诊疗水平及服务态度上,不同平台仍然差异较大。

医生队伍职业素质不可控

在互联网如空气般渗透社会生活的今天,并不是每个医生都会开展线上诊疗。前面提到的《报告》还发现了互联网医生们的压力和痛点,如果在线上诊疗占用太多时间,会在无形中给医生们增加工作负担。

同时,他们也担心在缺少检查的情况下延误患者病情,或是因线上交流不充分增加医疗风险,从而引发医患纠纷。

“网上挂号看病并一定是医生本人,我遇到过诊疗专家配备有助理的情况,花80-300元不等的挂号费预约的专家,一个人就配有1-3个助理,帮他解决操作电脑、填写病历本等繁琐工作。”曾女士表明了她对线上就诊半信半疑的担心。

《报告》表明,61.6%的受访者担心在缺少检查的情况下延误患者病情,56.9%的受访者担心因线上交流不充分增加医疗风险。

一位医疗行业研究员也表示,由于在互联网诊疗过程中,医生和患者无法面对面,只能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沟通,也没有辅助诊断手段,因此对医生的医疗经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能根据患者提供的病情主诉,联想到应该询问的问题,挖掘出患者的真正病情”。

线上问诊另一方面的风险,来自于执业医生的收费乱象。据了解,医生线上执业阳光收入通常在3000元~8000元/月,以平台打八折的提成比例来算,平均每天线上接诊的收入在125~333之间。以一天接单5次的频率来算,平均月收入上涨3000元~8000元压力并不大。注意,这里的收入还只限于阳光收入。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互联网医生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平台入驻来打造自己的品牌,简单来说就是“植入”,当问诊患者长期以来习惯于某位医生的诊疗方式,或者因为技术水平的过硬而十分相信该医生后,相信接下来的线下挂号很大可能就直奔医生去了。根据好大夫官网数据,截至2020年12月,23万名医生在平台上实名注册;根据京东健康官方数据,截至2020年12月31日,平台入驻超过11万名医生。仅两大平台,入驻的超34万名互联网医生,就成了超34万个互联网医生品牌。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医生执业意愿。尤其对于大医院的专家医生来说,每天挤出1.5小时~2小时的时间和精力分给线上问诊,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所以说,是否自愿入驻互联网医院,不同医生的选择必然是“一个不想走,一个要自由。”

“看病难”得不到根本改善

医生坐诊电脑前,房间里不见病人,只有闪烁的屏幕和网线,电脑后面的患者可能身处于千里之外,这是互联网诊疗的最直观描述。有了互联网医院,最先受用的就是一些慢病只需要简单开药的人,就不用跑医院了,非常方便。但对于重大疾病和更多疑难杂症患者而言,互联网诊疗只能退居其次,治标不治本,诊疗救治仍需前往实体医院。

另一方面,互联网医院实现医药分离,使医疗资源突破地域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虚拟医院形态的“立命之本”就是硬件设施的支撑。

如果被问及制约互联网医院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我会脱口而出“硬件设施资源的区域性失衡”。这主要是指,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数据资源无法实现共享。

站在患者的角度,如果“我”通过线上诊疗被告知需要转诊,那“我”所在地区是否拥有相对应的承接医疗机构呢,这是个未知数。当电子病历数据库、区域信息平台无法互联互通时,地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了阻碍人们看病、转院、以及获得最佳治疗的“硬伤”。

入不敷出,互联网医院赔惨了

最开始我们提到了互联网医院裂变多点开花的情况,全国1600多家互联网医院中,“建而不用”的“僵尸医院”也很多。今年5月21日,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联合健康界撰写的《2021中国互联网医院发展报告》显示,目前中国互联网医院盈利模式尚不成熟,绝大多数处于亏损状态。即使实现盈利,超过70%的互联网医院盈利收入也不超过500万,盈利能力有限。许多互联网医院的业务支出和收入严重不匹配,大部分互联网医院运营得并不理想。

这里产生了另一种奇怪现象:入局互联网医院的不同主体存活结局大不相同。由企业建设的互联网医院,很少出现没有流量的“僵尸”状态;而由公立医院建设的互联网医院,“僵尸”状态出现频次会更高一筹。我们以九芝堂为例,九芝堂抓住疫情期间国家倡导互联网诊疗的时机,积极推进互联网医院的落地实施。其互联网医院的运营模式,就是将所有的线下客户通过会员制的形式引流到线上来,在九芝堂互联网医院登录后,医生远程问诊、开药,又通过线下的门店把药配送到家。2021年,九芝堂与京东健康建立了战略联盟,加快推动医药流通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安全的医药健康服务。另外,九芝堂互联网医院的转型与运营并没有和传统业务分割开来,处方药主营产品仍然占据营收大头,这也是它保全自身特色并得以成功的原因所在。

许多公立互联网医院之所以成为“僵尸”状态,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管理者缺乏互联网运营思维。“很多公立医院的院长,对互联网并不熟悉,当初建设互联网医院可能就是跟风,后续并没有认真运营。”一位医生网友在知乎上写道。

为何原本被看好的互联网医院,如今却陷入困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家互联网医院一直没有找到盈利模式。“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对患者进行诊疗,所能够得到的收益只有挂号费,依靠延伸服务实现盈利现在还没看到成功的模式。”北京鼎臣医药咨询中心创始人史立臣如是分析。

诚然,互联网医院是“长江后浪”,当席卷的浪花涌上,蕴藏的不只是金石,还有风暴。大浪淘沙沉者为金,风卷残云胜者为王。对于那些蜂拥入局者而言,会有多少人觉得,互联网医院终归是泡沫,资本也只是付诸东流,空欢喜一场。

Tags: 互联网医院  医疗  公立医院  九芝堂  丁香医生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随机图文